多年前,每當提到工廠,人們腦海中都會立刻浮現出一個由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龐然大物,噪音、污染好像一直是工業企業撕不掉的標簽,更無法想象一座電廠能與城市和諧共生,甚至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但是蘇熱人將這種想象變成了現實。
今日的姑蘇城中,蘇州熱電廠煤機安靜地矗立著,沒有嗆鼻的黑煙,更沒有刺耳的噪音,它的存在就像那冷卻塔上的大提琴與音符,為這個城市演奏著一曲“電與熱”之歌;蘇州燃機項目更是無處不透露出“匠心”打造的“后工業”感。從整體廠房、設備采用的降噪設計到蘇州特有的“廊文化”“院文化”,再到植物與設備的“對景”“借景”,這些精心的設計成功地將蘇州燃機項目“藏”在了城市景觀中,真正做到了不僅在功能上與城市共生發展,在外觀上也與城市和諧統一。
建一座電廠,樹一個典范。蘇州熱電廠,這座集“美貌與智慧”于一體的電廠早已脫下老舊的外衣,煥發出嶄新的風采,將安全、綠色、高效的現代化企業特征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名片上,為華能集團打造綜合型城市電廠“樣板”樹起了標桿。(來源:《中國華能》)在蘇州橫山腳下、胥江河畔,你會看到一組高低錯落、質樸優雅、吻合蘇州城市文化基調的現代建筑,青灰色的水泥長廊串聯起粉墻黛瓦,裊裊升起的蒸汽又給深深庭院增添了幾分工業氣息。這就是地處蘇州市高新區的華能蘇州熱電廠燃機項目。
論規模,這家“一廠兩站”總裝機容量僅為63萬千瓦的電廠絕不算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廠20年來枕著姑蘇城的潺潺流水,隨著蘇州市的氣象萬千,求新求變、轉型拼搏、蓬勃生長。
從市區到新區:小而求變的發展動力
說起蘇州熱電廠的發展史,就必須講到蘇州的城市變遷。上世紀90年代,蘇州市為取代老城區內“遍地開花”的小鍋爐建設了裝機容量9000千瓦的胥江熱電廠,這便是蘇州熱電廠的前身。經過1997年“工廠制”到“公司制”的改革,華能蘇州熱電廠正式成立。
時間來到了新世紀,以2002年實施虎丘區與高新區合并為標志,蘇州開啟高新區“二次創業”,城市化進程全面提速,老廠所在的區域從原來的城郊邊緣日漸成為城市中心。此時,蘇州市區城市規劃的調整給蘇熱帶來生存挑戰 :供熱半徑已至極限,熱用戶嚴重流失,市區工業企業“退城進園”,電廠所在地塊“退二進三”(退出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供熱量和上網電量已不足高峰時期的一半,電廠環保壓力大,企業出現虧損,甚至有聲音要求蘇熱關?;虬徇w。
蘇熱的困境,導致職工隊伍人心浮動,電廠的幾十個大學生員工走的只剩下三個。然而關停電廠,剩下的200余名職工將失去工作。
就在這時,蘇熱向集團公司提出了異地搬遷的方案。是承擔異地再建的成本還是承受關停解散的損失?這不是一道容易的選擇題,而蘇熱的廠領導向集團公司堅決立下“軍令狀”:重建一定盈利。
電廠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找政府、選廠址、定方案,一天也不能耽擱。老職工回憶說,新廠的建設在當時被稱為蘇熱的“希望工程”,只有把新廠建設好,職工才有飯碗、有希望。從規劃六易廠址到電廠建成,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同時對老廠的土地、固定資產等委托政府進行拍賣,所得款項全部用于新廠建設。
蘇州燃機正門
蘇熱這一次的重建成功了。兩臺6萬千瓦的燃煤供熱機組于2006年10月投產運營。電廠投產后每年的發電量穩定在8億千瓦時,年供汽量可達160萬噸,向蘇州市高新區的汽車、電子、制藥等高科技企業及政府、商業、教育、醫療等公用場所近200家用戶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汽,建廠以來,持續盈利,成為了一家投產后從未虧損的電廠。江蘇分公司黨委書記孫孜平感嘆道,蘇熱人不怨不等不靠,自我救贖,艱苦創業,實現了一次鳳凰涅槃。
從工業化到后工業化:城市電廠亦小亦美
燃煤新廠已然落成,蘇熱人又在思考新的轉型。蘇州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同時又是世界聞名的園林城市、文化遺產。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蘇州市政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再上燃煤供熱電廠已不可能。是守住燃煤機組的成績單還是向清潔能源來一次華麗轉身?蘇熱選擇了后者。
2009年,蘇熱人開始在太湖邊上研究風電,也探討過漁光互補的光伏項目,最終仍將目光鎖定在了高新區。此時蘇州市政府正著手關停古城區高污染的南門燃煤熱電廠,熱源替代即是機遇,華能準備在橫塘片區建設燃機熱電項目是最佳替代方案。
擬建的兩臺共51萬千瓦的E級燃機聯合循環熱電聯產機組距離石湖風景區、蘇州國際教育園咫尺之遙,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電廠”。“要建就要建成城市燃機項目的示范工程。”廠長張永明認為,示范工程體現在后工業化設計,這將改變老百姓對電廠的傳統認知。在視覺上,600米的回廊藏起了傳統管線管架,工業機械設備又在不同角度與方向上進行“正面表達”。一“藏”一“露”之間,變壓器、儲水罐與院落、植物轉呈開合、互為借景,工業和民用建筑此間結合,后工業設計得到詮釋。
蘇州的“廊文化”融入工業設計中
在噪音處理上,將降噪和后工業化處理進行有機結合,主廠房外立面水灰色飾面板直接替換掉降噪隔音材料最外層壓型鋼板,門、墻、窗、棱有機組合,做到只隔噪音不隔景。
景觀需要匠心,征地拆遷問題一樣離不開耐心和韌勁。擬建廠址上有一個東吳建材市場,建材市場老板對征地拆遷漫天要價,反復無常,拆遷協議遲遲簽不下。面對僵局,張永明“每周一”準時到橫塘獅山街道的書記辦公室“報到”,了解拆遷動態 ;前期工作人員動用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各方力量促拆。
有人做過統計,從2012年10月開始,與建材市場老板先后進行了97次談判,至2015年4月30日最后一次談判落錘,征地拆遷“長跑”用了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簽訂協議的第二天,等不到區政府的拆遷隊伍進駐,電廠就自己找施工隊動手拆除建材倉庫。
穿梭于廠區的廊道與管道完美結合
2015年10月28日,蘇州燃機主廠房澆筑第一罐混凝土,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產出、低能耗、低排放”的要求建設,2017年7月30日和9月20日,1、2號機組分別通過連續滿負荷試運行,實現DCS受電、鍋爐水壓試驗、汽機扣蓋、燃機首次點火并網、汽機首次沖轉并網、96小時試運行六個“一次成功”,兌現了蘇熱人對集團公司的承諾,即燃機項目當年投產,當年盈利。
2017年10月31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曹培璽到蘇州燃機廠調研時,對蘇州燃機的設計、建設、環保、景觀效果給予高度評價,對當年投產即實現盈利給予充分肯定。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小平在參觀蘇州燃機廠后稱贊 :“華能蘇州燃機是國內城市燃機電廠的典范。”
從集中到分散:價值回歸的發展邏輯
城市電廠沒有了規模效應,更要將綜合效益放在首位,實現價值回歸。對蘇熱而言,體現在兩張網的建設上。
第一張是熱網,“噸汽必爭”不僅是一種發展理念,更是小廠的生存法則。“用戶到哪里,熱網就要跟到哪里”,蘇熱以供熱為龍頭占領市場,落實大用戶、兼顧潛在用戶、挖潛新用戶,在為存量用戶鋪設熱網時已經將周邊潛在用戶摸底清楚,一旦提出需求,就將把用戶牢牢握在手里。江南水鄉、水系龐雜,又有京杭大運河橫亙其中,熱網建設避不開“水”的問題。蘇熱在河道甚至航道上安裝“高架橋”,在水中打樁建起8公里長的高架熱網管道,建成后在華東乃至全國都是首創。熱網建設不僅要“上天”還要“入地”,從京杭大運河河道底部采用“非開挖技術”,這在當時管網施工中也并不多見。數十年堅持熱網建設,蘇熱的供熱版圖不斷擴大,供熱管線總長超過300公里,供熱區域達到95平方公里,年售汽量超百萬噸,承擔了蘇州市區一半以上的供熱任務。
另一張網是天然氣管網。這張網能否按時貫通直接決定燃機項目是否能夠如期投產。按照管位規劃,管線全長60.3公里,覆蓋5個行政區,途經7個鄉鎮,村莊社區、高檔居住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共達20多個,涉及幾十個行政職能管理部門。面對如此復雜而緊迫的工程,難度可以想象,還沒開工,燃氣業內單位就擱下一句 :沒有5年絕對鋪設不完。
蘇熱人卻說 :困難再大,沒有我們的決心大 ;問題再多,沒有我們的辦法多。為了這條“生命線”,管網部組成4人攻堅小組,倒排工期,逐段協調攻堅,逐段建設。最忙的時候,管線上同時有10個點在施工,150個施工人員現場作業,攻堅小組要輪流在10個作業點之間奔波。在管線建設最艱難的玉屏山區段有近一公里長的巖石坡,按原設計的頂管作業辦法,每天推進不足一米。為此,電廠領導親自帶領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管網部人員,多次上山實地勘察地形,并邀請規劃局到場查看,最終形成開山直埋的替代方案。七臺破碎機,僅僅用了一周時間,就為天然氣管線從山脊上開出了一條120米的直線“綠色通道”,大大縮短了建設距離和建設工期。最終歷時一年左右,“生命線”全線貫通。
天然氣管線還是一項戰略資源,是大棋局的開篇——有了管線,就可以開展售氣業務,甚至向用戶收取“過網費”;有了管線,沿線就可以“掛”上燃機熱源點,只要合理布局,每個點不必大體量,一樣可以創造收益。
“這種從大到小的變化,既是規律也是本質,是蘇熱轉型為城市的綜合能源供應商的基礎,也為‘同城、多站、一體化’的模式樹立了樣本。”孫孜平這樣解釋。
原用于生產的機械設備與設施在不同的角度與方向上變成了景觀與形式的正面表達
從單一發電到綜合服務:市場導向創造效益
蘇熱的熱網部有一塊大屏幕,五彩曲線蜿蜒閃爍,遍布蘇州城區,偶爾還會發出“嘀嘀”的報警聲。“你看,這段綠色的線段說明巡檢員今天已經檢查過了,黑色的就是他還沒走到的地方。”廠長助理席勤琴指著大屏幕介紹到,蘇熱自主研發的熱網監控GPRS系統和熱網用戶“預收費”系統開啟了熱網用戶管理的E時代。
有了監控系統,就可以跟蹤巡檢員的檢查路徑,容不得一點糊弄 ;還可實時監看用戶端的溫度、壓力、流量、剩余金額等流量數據,生成用熱曲線、日、月、年報表等,隨時隨地了解熱用戶端的使用情況,當流量超出申請量時熱網部會電話提醒用戶合理用汽或及時辦理增容。
“預收費”系統則改變以前用戶先用汽后付費的模式,用戶要先行預付熱費方可用汽,為此蘇熱與閥門制造廠一起研制了交費后才開啟的特種閥門。這樣一來,不僅熱費100%回收,平均累計逾千萬元的預收熱費放到企業經營的大盤子中,更節省了一大筆財務費用。
可能有人會奇怪,還沒用汽就要付費,用戶會接納這種顛覆傳統的收費模式么?答案還是在服務用戶上下功夫。
蘇熱為用戶開展了“定制服務”,根據各個企業不同的生產工藝,量身定做供熱方案,設計管線路徑、制定改造方案、完成經濟測算,把服務延伸到熱網的最后一米,做到了真正的“交鑰匙工程”。
久而久之,蘇熱的熱網設計能力形成了品牌,往往是用戶主動掏錢完成支管線的建設,只為了能用上“華能熱”,這種經營方式被蘇熱人總結為“以熱養熱、以站養站”。
如今,蘇熱采用“一廠兩站”的管理模式,一套班子運行著燃煤燃機兩座電廠,在扁平管理、效率提高的背后是全體職工的辛勤付出。蘇熱的黨委書記王崢說,蘇熱人有個理念叫“持小家圖發展”,說的是要用持家的心態謀求企業的發展。持家持的是柴米油鹽,對企業來說就是人財物、量本價——說人,蘇熱誕生了“華能榜樣”金牌女值長陳艷 ;說成本,黨員帶頭“修舊利廢”,將一部分外委項目改為自修,燃煤電廠今天的職工文體中心是利用建材城拆遷出來的鋼構建設 ;說財,電廠利用余熱生產熱水,對市場進行銷售 ;說物,會議室中的兩臺電扇竟然還是胥江電廠時期購買的……精細與精明,小廠與小家,難分彼此,自成特色。
當新廠成為老廠,老廠成為片片回憶,蘇熱跟隨蘇州發展的腳步未曾有些許停歇。江蘇分公司總經理李富民說,蘇熱要圍繞清潔能源建設,一張藍圖干到底,打造成為華能在城市電廠轉型發展的“樣板”。
今,瞄準蘇州科技城再建一個燃機熱電廠的構想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也許過不了幾年,在蘇州的大陽山腳下,你會看到一座依山而建、層層退臺的森林電廠,花草樹木掩映下的廠區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及時為您解答疑惑解決產品疑問
請撥打咨詢熱線
為您提供更多資料全方位的服務方案